当蝉鸣织就盛夏序曲,池州学院“守护银龄,童伴成长”实践团的志愿者们于7月7日走进贵池区翠萍苑社区开展为期10天的实践活动。这支由师生组成的青春队伍,以“安全、陪伴、文化”为三重奏,让知识化作夏阳下的荫凉,让陪伴成为孩子们暑期最温暖的阳光,驱散成长的迷茫。
课业领航:以知启智,让陪伴成为成长的锚点
“这道题的逻辑链条可以这样拆解……”书桌前,志愿者们俯身与孩子们围坐一堂,以“问题导向”梳理课业难点。面对数学公式的抽象性,他们用生活实例类比;针对作文写作的困惑,他们引导孩子们从乡土见闻中挖掘素材。不同于传统讲授,志愿者们更注重搭建“提问—探讨—解答”的互动框架,让孩子们在自主思考中突破学习瓶颈。
“姐姐教我的‘错题分类法’特别有用!”五年级的同学举着整理好的习题册,眼中闪烁着豁然的光芒。在这场跨越年龄的知识对话中,志愿者们不仅是课业的“领航员”,更是成长的“同行者”,用耐心与智慧筑牢孩子们的学习信心。
指尖律动:以动促能,让协作点亮童真活力
“手腕转一转,指尖碰一碰,我们都是小能手!”随着志愿者编排的童谣响起,孩子们的指尖在桌面跳起了“圆舞曲”。这套融合了协调性训练与团队配合的手指操,从单指运动到双手协作,难度层层递进。志愿者们化身“节奏导师”,用击掌打拍校准韵律,用分组竞赛激发热情,让原本单调的手部训练变成了充满趣味的集体游戏。
“原来和小伙伴一起做,会这么好玩!”二年级的小朋友们拉着邻座同学的手笑道。在指尖的起落间,不仅锻炼了精细动作能力,更悄然培养了孩子们的规则意识与协作精神,让“互助”的志愿理念在欢笑声中自然生长。
安全筑防:以识护安,让敬畏之心扎根乡土
暑期是儿童安全事故高发期,实践团首日便以“情景化”模式开展系列安全教育。在防灾减灾课堂上,志愿者编排小口诀加深记忆,通过动画视频还原真实案例,“当浓烟堵住门口,我们该如何开辟逃生通道?”以情景模拟破题,结合乡村常见的火灾、洪涝等灾害场景,用3D动画演示灾害原理,观看演示灭火器使用方法,更设计了“盲眼摸寻安全出口”“湿毛巾捂鼻逃生”等沉浸式体验环节。
孩子们在学习急救知识后,快乐地分享着收获。这场将“理论讲解—意识培育”贯穿始终的安全课,不仅让防灾知识转化为可操作的生存技能,更在孩子们心中播下“敬畏自然、守护生命”的种子,让志愿担当在安全守护中具象化。
星宇探秘:以梦为马,让科学之光照亮乡野
“土星的光环其实是冰块和岩石组成的‘项链’哦!”志愿者指着3D打印的太阳系模型,向孩子们揭开宇宙的奥秘。从“为什么白天看不到星星”到“宇航员在太空如何睡觉”,一个个天马行空的问题被纳入“星空问答”环节。这场“地面上的星空之旅”,不仅拓宽了孩子们的认知边界,更点燃了科学探索的火种,让“文化浸润”不再是抽象概念,而是触手可及的梦想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知行合一,注重在实践中学真知、悟真谛,加强磨练、增长本领”。池州学院“守护银龄,童伴成长”实践团积极践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理念,紧扣当代社会对儿童全面发展的需求,以创新实践回应时代关切。他们表示:“不仅要做知识的传递者,更要成为孩子们成长路上的暖心伙伴。”
此次实践中,志愿者与孩子们从书桌前的答疑解惑到星空下的梦想对话,从指尖的协作律动到灾害中的安全守护,这场双向奔赴的成长之旅,不仅让青春力量在社区服务中绽放光芒。一个个孩子的成长蜕变,折射出青年一代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念;一次次社区实践活动,搭建起社会关爱儿童成长、弘扬时代精神的坚实桥梁。未来,这份温暖与力量也将激励更多人投身社会服务,将“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追求融入日常行动,共同为构建和谐社会、实现民族复兴凝聚磅礴力量。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本站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