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普入彝乡:从凉山“山野故事”到课堂“童声回响”——谱写语言与心灵的交响

2025-08-12 13:17 来源:网络 阅读量:18309   会员投稿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和关于语言文字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共青团中央青年发展部决定继续开展“推普助力乡村振兴”全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活动。

西南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同学积极响应活动号召,赴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安哈镇螺吉山长板桥小学开展推普入彝乡活动。

当我们的脚步叩响凉山的晨露,

当推普的种子播撒进彝寨的晨光,

这场关于语言与文化的相遇,

便有了最温柔的注脚。

以书为媒,让普通话在故事里扎根

站在教室里,实践队员们轻声介绍着自己:“同学们,我们带着用普通话讲述的故事而来,期待听见属于你们的声音。”话音落处,孩子们眼中的光与窗外的山岚交织,仿佛早已约定了这场双向的奔赴。

微信图片_20250720111428.jpg

(实践队员来到螺吉山长板桥小学的教室中)

实践队以书为媒,让普通话在故事里生长。《阿雀的12个月亮》中,“清辉”、“朦胧”等词随着叙事舒展,孩子们跟着念诵,仿佛有月光从舌尖流淌;《看看我们的地球》里,“板块运动”“地质变迁”不再是抽象的概念,当孩子们用普通话问“我们脚下的山也曾移动吗”的时候,知识已悄然越过语言的门槛;《向阳花女孩》则藏着识字的巧思,“蒯”(kuǎi)字被拆解成生活的片段,当他们准确念出读音时,课堂里浮动的,是探索未知的郑重。一个个队员们精心挑选的小故事,让孩子们一双双清澈的眼睛,透露出对知识的渴望。   

兴趣永远是最好的老师,为了让孩子们更快的融入“小小课堂”,队员们编写了几个简单的绕口令,这时,黑板上的绕口令成了奇妙的试炼。“小牛与老刘”的拗口,“石狮子与红柿子”的唇齿交锋,被孩子们反复咀嚼。“开火车”的接力中,偶有卡顿的音节,却像溪流遇到石子,稍作停顿便再次奔涌,普通话的韵律,就在这一次次尝试里,与乡音达成了温柔的和解,孩子们的笑脸,逐渐让队员们明白了这次“三下乡”意义。

微信图片_20250806190521.jpg

(小朋友们用普通话讲述)

课堂反转:山野故事与民族智慧的馈赠

课堂的反转来得猝不及防,却藏着最动人的深意。当队员们问及山间见闻,孩子们的讲述带着泥土的气息——“野猪拱地的闷响”“野鸡惊飞的翅声”“与蛇对峙时屏住的呼吸”,他们用带着余韵的普通话铺展开画面,让队员们顿悟:推普从来不是让语言失去温度,而是让山野的故事,多一个被听见的出口。他们努力的表达着自己的所见所闻,用稚嫩的声音将山野的故事讲述的绘声绘色,他们是一位位小作家,用普通话把山野的故事讲给我们。 

孩子们闪烁的眼睛映射着民族的瑰宝。“这是毕摩的经卷”,有人展开陈旧的纸页,用普通话解释那些古老符号的含义,真诚的语气里是对传统的敬畏;“火把节的火焰能照亮整个山谷”,另一个孩子描述着,将彝语的欢歌翻译成普通话的喜悦,让民族的记忆有了更辽阔的表达。文化的传承,在语言的转译中愈发鲜活。

舞步为语,让灵魂在共鸣中相拥

操场之上,舞蹈成了最直接的共鸣。阿诗且的舞步踏响大地的节拍,银饰的叮当是千年的回响;达体舞的教学里,队员们的笨拙与孩子们的娴熟相映,普通话的指令与彝语的吆喝交融,肢体的默契早已越过语言的界限,让两个世界在旋转中相拥。

微信图片_20250720111412.jpg

(实践队员与小朋友们在操场上跳达体舞)

归途漫漫:读懂推普的真正意义

最后那段回家的路,走得格外漫长又短暂。孩子们在前头引路,用普通话提醒“这里有青苔”“那边有野果”,山风拂过,带着他们衣角的皂角香。实践队员们循着崎岖的山路,踩着他们日复一日的足迹,忽然懂得:我们带来了语言的工具,却收获了民族的智慧、山野的哲思,以及灵魂与灵魂相遇时,那束永不熄灭的光。   

当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当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当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当西北的风吹过凉山起伏的连绵山脉,当远方的雨洒在彝族聚居的古老村落,当稚嫩的童音一字一句地将普通话练习,我们看到文化的传承与语言的普及,感动于民族的团结与互助,也见证了青年一代纯粹的理想与信念,这也许就是“三下乡”的意义。

微信图片_20250720111418.jpg

(实践队开展推普入彝乡活动)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本站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